刊名: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
主办:河北广播电视大学
主管:河北省教育厅
ISSN:1008-469X
CN:13-1250/G4
影响因子:0.206667
被引频次:8070
数据库收录:
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(2018);期刊分类:大学学报
扮演小文的杨恩又可谓影片一大亮点,刘江江也表示这个角色戏份很重,找谁来演是个难题,以至于很多人看了剧本后,给他提议适量删减小文的戏,“要不然执行是一个困难,担心我找不着这样的孩子,但我觉得这个人物值得我去冒这个险。”
刘江江,2008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新闻学,毕业后在河北广电工作,给电视台拍栏目剧《村里这点事》,做了11年。2017年时节目停播,随后进入电影圈。他自编自导的以华北丧葬文化为故事背景的《上天堂》(后更名为《人生大事》)入围了2019年平遥电影节的陌陌·平遥创投项目。
对于为何三哥的大名是莫三妹,刘江江解释说原本叫莫三鼻,意思是像爱护面部器官一样去爱惜这个儿子。“因为他上面有个姐姐,还有个哥哥,哥哥早逝了,家里就给他取了三鼻这个名字。后来为了戏剧性更强,就改成了三妹,但蕴含的情感是一样的。他父亲老莫看上去对儿子要求非常严格,以至于莫三妹一度认为父亲并不喜欢自己,但这个名字实际上却代表着三哥是老莫最心疼、最珍惜的孩子。”
选择在武汉拍摄是因为朱一龙
刘江江表示,作为导演,他非常幸运地碰到了一个愿意跟他共同成长的演员。“朱一龙完全没糊弄事儿,我们开机之前一个月开始体验生活,到正式开始拍的时候,每一场还能再讨论出新的表达方式来,非常愉快,他也全情投入,让我非常感动。朱一龙是个很柔软的人,也很善良。朱一龙本人很谦逊,很有温度,有态度,他和三哥骨子里的东西挺相像的,都是善良真诚的人。”
在开机之前,刘江江认为朱一龙和三哥有五成的契合度,“他小时候在武汉的经历,让他能get到剧本里三哥糙的一面,三哥柔情的一面,三哥无奈的一面,他都能get到,这是我们决定一起合作的原因。到排练时候发现,50%就变成了90%,到开机的时候变成100%,到杀青的时候完全是出乎我们一开始的想象了,他是一个惊喜。”
小时候的刘江江跟着爷爷去参加葬礼,常看到好多好吃的、好玩的,还有唱戏的、放电影的。“所以小时候我对葬礼印象就很深刻,当然更多是关于有趣好玩那一部分,这甚至是我文艺爱好的启蒙。因为在农村里,我们能接触到的文艺的东西,就是这种丧事,葬礼上有机会看电影、看舞台表演,所以可能小时候就有这么一个种子在心里。”
拍摄《人生大事》,刘江江说是想用一个更接近观众的方式,植入一个可能大家平时不怎么去谈的话题。“每个人都是要走到终点的,不是说你不谈、躲着不看,它就不会来。我们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讨论的切口,而且这种讨论是良性的,看到死亡那个终点,才会来反思我们应该怎么活着。整个影片的呈现方式是强对比的,虽然殡葬店的主色感觉上是黑白灰,但是殡葬店里发生的故事是彩色的,生动的,每一个人物也都是鲜活的。”
在选景时,刘江江的要求就是“烟火气重”:“虽然我们讲的是葬礼,但实际上我们是站在葬礼的这头讲生活,想要的是那种鲜衣怒马的、活色生香的、充满烟火气的故事,我们去了天津、青岛,也考虑过重庆、武汉。”
最终定下武汉,是在确定了朱一龙出演后,“朱一龙是武汉人,我们想要的是一个他更容易驾驭的城市,因为我们想呈现出来一个更接地气的人物。如果能在他的家乡、他成长的地方来拍的话,这是一个安全方案,所以我们就去了武汉。结果去了武汉就觉得,这个地方完全符合我们对选景的要求,那个地方就是烟火气、江湖气,武汉就是一个让你感受到活着真好的地方。”
刘江江在电视台做记者、做栏目剧的时候,就对殡葬题材的东西比较感兴趣。“做栏目剧的时候就写过跟葬礼有关的故事。后来从电视台出来开始做电影,就一直想做一个跟殡葬有关系的电影题材,但是没有找到抓手。2018年,我去白洋淀采风时接触到了好多风土民情。这些信息杂糅到一起,逐渐就有了想法,想做一个跟成长有关系的殡葬题材的东西。”
小时候就对葬礼印象深刻
《人生大事》成为近来内地影市的一件“大事”,包括刘江江导演自己也没想到,他导演的首部长片成为一部黑马之作,影片于6月24日18点上映,成为今年情人节之后首日票房最高的国产电影,目前票房已过4亿元,暂居年度票房榜第九名。
对于杨恩又的表现,刘江江以“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”来形容,“碰见又又之前,你没法想象一个小孩可以演成她这样。”看到杨恩又时,刘江江觉得她身上有50%是小文,“她有小文身上那种混不吝的劲,这个很重要;再加上她以前有过一点表演经验,我们用了大概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对她进行培训,比方打麻将、跳广场舞、给她看关于哪吒的电影等等,逐渐地给她过渡。”
文章来源:《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hbgbdsdxxb.cn/zonghexinwen/2022/0630/100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