刊名: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
主办:河北广播电视大学
主管:河北省教育厅
ISSN:1008-469X
CN:13-1250/G4
影响因子:0.206667
被引频次:8070
数据库收录:
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(2018);期刊分类:大学学报
那一时期,刘招华认识了不少香港、澳门、台湾和菲律宾等地的商人,在和这些商人交往的过程中,他发现了一条致富之路。
原来,由于90年代尽管改革开放,但国内的物资依然匮乏,比如汽车、电器等都还处于“物以稀为贵”的阶段。但正规途径进口的电器和汽车都价格昂贵,甚至有钱也不一定能在市场上买得到,所以一些不法商人看准了机会,假借“投资”的名义,暗中向大陆大量走私电器和汽车等。
由于刘招华是政府负责招商引资的负责人,手上有权,所以他就成了那些商人争相巴结的对象。自然也有不少商人拉他下水,一起合伙干走私的勾当。
为了掩饰非法勾当,刘招华于1992年与合伙的台湾商人创办了福建宏发塑胶有限公司。表面上是做回收加工国外废塑料的业务,其实就是用来走私汽车等的一个据点。
于是,刘招华不仅是政府里的工作人员,同时他还是一名商人。在两重身份的掩护下,他靠走私仅两年就赚得盆满钵满。于是,高调的他不仅一口气买了3辆皇冠3.0高档小汽车,而且还花70多万元钱盖了一幢3层楼的豪华别墅。
此时的刘招华已经早就看不上自己的工作了。再说院长也不过是一台桑塔纳作为专车,且还是上级给配的。而他天天开着高档小汽车在单位出出进进,这也不合适,所以他干脆辞掉了工作,专门做起了“商人”。
然而,就在刘招华准备扩大走私规模的时候,由于沿海走私太过嚣张,国家重拳开始打击走私。祸不单行的是,由于国外废弃塑料在回收生产的过程中造成了很严重的污染,因此国家又出台了相关律法,限制了国外废弃塑料进口。
这下,刘招华不管是走私还是生意,都受到了很大影响,而与他合作的商人也早早抽资走人,从此再也没有和刘招华有过联系。
工作丢了,生意也做不成了,他这个福安市里远近闻名的大老板,转眼就要被人笑话了。对于刘招华这个从小就穷怕了的人来说,这简直是灭顶之灾。
就在刘招华焦虑不已的时候,他在部队时认识的一个朋友陈文印找上门来了。陈文印是个社会人,早先和刘招华有过点头之交,其实算不上朋友。
陈文印开门见山地告诉刘招华,他现在做的生意很暴利,就是贩卖冰毒。并且他还告诉刘招华,冰毒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是抢手货,是一本万利的大生意。
陈文印之所以和刘招华说这么多,主要还是看中了刘招华有一条固定的走私渠道。所以他就想与刘招华合伙,把冰毒通过走私的途径卖到国外去,赚取更多的利润。
刘招华对冰毒早有了解,但还是第一次听说冰毒竟然如此暴利。所以,贪婪的他丝毫没有考虑就答应了陈文印。并且还告诉陈文印,他就会制作冰毒,并且还有现成的工厂。
刘招华这个人信佛,所以陈文印的出现,在他看来,这是天意,而他那早就建起来的厂房,冥冥中似乎就是为他在化学方面创造奇迹的地方。
不过,此时国家对麻黄碱已经进行了严格的管控。想要制作新型冰毒那就需要另外寻找原料。于是他不断地查阅化学资料,并多次进行实验,最终他研究出了制作冰毒的更简易的技术。
不过,虽然冰毒制作出来了,可是晶体并不透明,也就是所谓的成色不好,会影响卖价,于是刘招华花钱到处去找化学教授请教,最终经过不断改进,制作出了纯度极高的冰毒。
随后,刘招华把制作出来的冰毒拿了一公斤给陈文印,没过几天陈文印就高兴地告诉刘招华,他制作的冰毒在台湾很受欢迎。于是刘招华把剩下的11公斤冰毒以每公斤1.5万元的价格全部给了陈文印。
陈文印没想到能以这么低的价格拿到冰毒。要知道在黑市上,1公斤冰毒已经被炒到了30万元人民币了,于是陈文印和刘招华进行了长期合作。
不过,陈文印和刘招华合作不久,就在贩毒时被抓捕归案。随后。为了保命的陈文印,很快就把刘招华供了出来,而他也因此从死刑改为了无期徒刑。
紧接着,警方迅速赶到刘招华制毒的工厂,可惜此时刘招华早已逃走了。
警方在工厂里虽然发现了不少投毒的设备等,但却没有搜到麻黄碱,这时警方才意识到刘招华应该是找到了新的制造冰毒的方法了。为了抓捕刘招华,警方随后发布了通缉令,然而谁也没想到,等抓到刘招华的时候,却已经是9年之后的事情了。
不得不说,刘招华在逃亡的9年中,并没有隐姓埋名,反而过得十分高调逍遥。
刘招华先是辗转逃到了三亚,并在那里认识了一个叫陈婷的湖南姑娘。由于他出手阔绰,很快两人就同居在了一起。在三亚期间,刘招华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,很快就养得白白胖胖,比起通缉令上的照片,那可不止大了一号。
文章来源:《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hbgbdsdxxb.cn/zonghexinwen/2021/1008/952.html